越秦岭道路的南北两端分别是汉中盆地与关中平原,道路起于关中,止于汉中,自东向西分别是:
子午道:子午镇→子午谷→秦岭→石泉→饶风关→南子午镇→城固→汉中
傥骆道:周至→骆谷关→洋县→傥水→城固→汉中
褒斜道:郿县→留坝→褒城→汉中
陈仓道(亦称故道):宝鸡益门镇→清姜河→略阳→勉县→汉中
子午道通行时间大约在秦汉时期,从今西安市南十余里子午镇入子午谷。古称北方为子,南方为午,子午谷因位于汉长安城南而得名。子午道全长在千里以上,长而险,沿途居民很少,汉代全程均无行政建置,一般不为人利用;但道路距长安城最近,子午镇位于秦岭北出口,快马大约半个时辰即可到达长安。
傥骆道开通时间约在两汉之间,最初从今武功(新莽时称新光)起步,走围谷入岭,被称为堂光道,后改从周至进入秦岭北侧的骆水谷地,与山地南侧的傥水谷地南北联通,构成越岭通道。傥骆道在越秦岭四条道路中最短,但道路沿途多坡坂,且骆水与傥水之间绝水距离较长,行走不易,故这条道路通行时间最晚。褒斜道由秦岭北侧的斜水谷地与南侧的褒水谷地组成,褒水通沔,斜水通渭,整个道路多谷地少坡阪,且里程不足800里,正因此,不仅成为秦汉魏晋各代关中、汉中间的主要交通道路,开通时间也很早。
褒斜道早在西周时期即已开通,《华阳国志》载:“周武王伐纣,实得巴蜀之师。”辅助周武王的巴蜀之师进军道路应是褒斜道。西周时期古褒国就在秦岭南今褒城一带,《国语·晋语》载:“周幽王伐有褒,褒人以褒姒女焉。”西周末年“烽火戏诸侯”的主角周幽王宠妃褒姒就来自褒国,可以想见那时这条道路已经存在。
故道得名缘于道路沿嘉陵江东源故道河而行;道路北起今宝鸡市,宝鸡古称陈仓,故此道也被称为“陈仓道”;此外,道路入秦岭山口之处设有散关,由此亦有“散关道”之称。故道的开通历史也很久远,西周时期青铜器散氏盘铭文有“周道”字样,古散国位于陕西宝鸡凤翔一带,正当故道入山之处,据王国维考证周道即是故道,由此而观,故道的开通当在商周之际。《汉书·沟洫志》载“故道多阪,回远”,故道道路虽长达1200里,但沿途多山间谷地,不但易行走,而且适宜居住,村落相连,故秦汉时期沿道路设有故道、河池、沮县三个县级建置,唐代设有风州、兴州两个州级建置,并将三县增为六个。唐代故道至两当(今凤县)多改走至留坝,即转向褒斜道通行。四条翻越秦岭道路中,故道、褒斜道通行困难较小,是古人利用最多的两条道路。
除上述四条翻越秦岭道路,祁山道也应算入其中。祁山道道路所经之处为秦岭西端余脉,今甘肃礼县附近有山被古人称为祁山,祁山道就从礼县起步,沿嘉陵江西源西汉水,经西和、徽(甘肃徽县)成(甘肃成县)盆地与故道相汇进入汉中。祁山道虽然路途很长且与关中相隔于陇山,但沿途平坦路程较长,有其便利之处。
秦岭山脉不仅在自然地理上构成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,而且凭借地形影响山脉两侧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。仅从历史军事地理着眼,秦岭以及秦岭通道发生过许多重要历史事件,秦汉之际与三国时期的历史尤其令人难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