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政号

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谁说的(孟子原来是这样的人)

孟子名轲,鲁国邹(今山东省邹城)人,大约生于公元前390年,死于公元前305年。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,没落为“士”,是孔子的第三传学生(孔子—曾子—子思—孟子)。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,曾游说齐、鲁、宋、滕、梁等国诸侯。他曾在齐国做了几年卿,在梁国也很受优待。不过齐宣王、梁惠王都认为他的学说不合时宜,并未加以采纳。后来他见自己的主张行不通,于是退而授徒讲学。

孟子不仅是儒家曾子、子思学派的继承人,而且还发展了这一学派,故后世把他当作儒家的嫡传大师,地位仅次于孔子,与孔子合称孔孟。

孟子的哲学思想是“性善论”。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,仁、义、礼、智等品质都是自然地先天具备的。至于人为什么会有不善的行动,他认为那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引诱。根据这种认识,他承认教育的作用,主张通过教育的手段,教人去其不善以存其善。可是他又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精神作用,提倡存心养性,培养其所谓“浩然之气”,以达到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”。孟子的思想,形成了儒家哲学中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,对于后来宋代儒家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。

在政治思想上,孟子最突出的主张,是行“仁政”。这种主张是针对当时各国诸侯的兼并战争而发的。他从稳定君主的统治地位出发,强调君主应当与民同忧、同乐、同好、同恶,应当让人民过安定的生活。要使老年人能衣帛、食肉,鳏、寡、孤、独的人生活能有所依靠。他反对那种强欺弱、众暴寡的兼并战争和对人民的无辜屠杀。他主张讲公义,反对讲私利。他憎恨暴君,承认国人有权杀暴君,杀暴君是诛独夫,不是弑君。他提出了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的“民贵君轻”思想,并且加以发挥,成为封建时代带有民主思想色彩的、宝贵的政治理论。他同时还提出了“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”的看法。

历史上称孟子为“亚圣”,由来也是很久的。宋、明的道学家们都极力推崇他,认为他是独承儒家正统的传人。元朝文宗时曾封孟子为“亚圣邹国公”,明朝世宗嘉靖年间免去孟子的封爵,只称“亚圣”。(王业猷)

来源:历史人物传记故事
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以及网络收集编辑和原创所得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,详见本站的版权声明与免责声明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 masunlu@qq.com 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 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aqzrx.com/tgzl/18171.html

分享:
扫描分享到社交APP
上一篇
下一篇
发表列表
请登录后评论...
游客 游客
此处应有掌声~
评论列表

还没有评论,快来说点什么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