敕勒歌
北朝民歌
敕勒川,阴山下。
天似穹庐,
笼盖四野。
天苍苍,野茫茫,
风吹草低见牛羊。
【注释】
北朝民歌:公元4~6世纪,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鲜卑、匈奴等少数民族统治之下,先后建立了北魏、东魏等五个政权,统称“北朝”。北朝人民主要过着游牧生活,他们创作的民歌风格豪放,多表现英勇豪迈的气概,被称为“北朝民歌”。
敕勒川: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敕勒族居住的平原地区。
阴山:山名,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河北省北部,全长约1200千米。
穹庐:游牧民族居住的圆形帐篷。
野:原野,古音读作“yǎ”。
见:显露,通“现”,读作“xiàn”。
【译文】
敕勒川,在阴山脚下。天空像圆圆的大帐篷,笼罩着一望无尽的草原。天空蔚蓝广阔,草原一眼望不到边。 一阵风吹过,草儿弯下腰,一群群牛羊从草丛中显露出来。
【名师赏析】
这首民歌展现了草原的壮美、辽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。全诗语言简洁质朴,一气呵成。前两句写敕勒川的位置,位于阴山脚下的敕勒川给人一种壮阔的印象。第三句把天比作“穹庐”,非常贴切,同时让我们联想到游牧民族的圆顶帐篷和他们的生活,可谓“艺术来源于生活”的典型例证。紧接着五六两句以全景镜头为我们展示了草原的宽阔辽远。放眼所及,天空一望无际,草原一望无垠,加上天之蓝与草之绿的颜色对比,整个草原给人的感觉可谓至大至美。“天苍苍,野茫茫”虽寥寥六字,但却尽显草原恢宏的气势,读来让人对作者的表现手法心生感佩。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,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茂盛以及牛羊的肥壮,而且给整幅画面增添了灵动的气息,使人由牛羊不禁联想到放牧的人。由此,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景跃然纸上。
【千古名句】
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。
北方游牧民族世代居住在大草原上,以追逐水草、放牧牛羊为生。草原的壮阔景象对他们来说自然是司空见惯的,如果他们仅仅以“天苍苍,野茫茫”表达自己对草原景色的感受,虽然不失宏大磅礴的气象,但却不免略显疏阔。然而“风吹草低见牛羊”一句的加入,却立刻对“天苍苍,野茫茫”起到了补充、升华的作用,使整个句子顿时饱满、鲜活起来。试想一下,在空旷辽远的大草原上,一群群牛羊在时高时低的草丛中忽隐忽现,这是一种何等空灵高远的意境。正是这种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,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,它不仅展现出游牧民族粗犷外表下细腻的一面,而且隐隐表现出游牧民族对生灵的敬畏之情。整句诗高远中透着空灵,静穆中透着生机,不愧为千古名句。
关注我,了解更多语文知识。